后记·留不住的故事(1 / 2)

绵绵 上上签 3077 字 1个月前

我打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其实心情还蛮复杂的,这是我一开始在写开场白的时候,就已经定下的题目。

此时此刻,我有一种解脱,也有一点儿不舍。

“解脱”这种情绪是复杂的,我形容不出来,也描述不出来,但总之是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不舍呢,我想,我和大多数朋友是一样的,这个故事陪伴了我太长的时间,我一直以为,它永远不会结束,会一直在我的生活中存在,占满我的空闲时间。每当我打开电脑,就会打开它,直到刚才,我在文档后面添加了【完成】两个字,我才知道——

它们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

到今天,我终于可以跟大家坦白,也说点儿心里话。

你们知道吗?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冒过很多次放弃的念头,因为某些时分,我觉得有些画面,在自己脑海中就好,没必要把它呈现出来,让别人评判我当作宝贝的东西。

我记得我一再地告诉大家,不管有没有人看,我都会完成它。那是在给我,也是在给大家打强心剂。

说实话,在把花了很多时间跟精力才完成的文字放上平台之后,却没有被大家理解或者说我觉得并没有产生共鸣的时候,我更加有放弃的念头。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这个故事出现在平台上的初衷,并没有需要让大家喜欢或者说理解这一点,你不能随意拔高自己的期待。所以,我也渐渐释然了。没有理解,我自己看,没有共鸣,我自己找。当然,我也反复告诉自己,在初始,我就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发现或者说喜欢这个故事,甚至在中途,我内心还有点儿抵触它被更多的人知晓,我只想自己默默写一下。这一点,我自己不能忘了。

不过,幸运的是,有知己。

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能力去按时完成它,从来没有。

从一开始,我就很了解自己的个性,我是个纠结得不行的人,究竟是一年、两年,还是多久才能完成?我自己都不知道。

这也就更加让我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我的总是改变的某些想法,来承载这个中途随时会被我调整的故事,有正规的形式来督促我坚持,不要再度放弃,不要让一些画面永远只是存在于脑海中。

所以,谢谢po18这个平台,给我空间自由地放上这些文字,也让我们大家,在这里相聚——

这个下午,我翻了过去这四千多条评论,因为有点儿多,跳着翻的,很是感慨。

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些依然还在,有些可能因为我十分不规律的更新只能陪我小小一段路。但是不管怎样,我唯有感谢,感谢大家,感谢每一位留言了的你。其实每一句留言,我都有认真看,对我来讲,真真是坚持的动力。

当然,我更加感谢我自己。我曾经说过,我比任何人都爱这个故事,这是绝对的。

我,也做到了。

尽管花了很久的时间,但还算是给了这个故事,属于它的不错的结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绵绵》这个故事,开始于2015年立秋,停留在了2016年的八月上旬。在这将近五十万字里,黎靖炜和唐绵以及他们的故事,刚好走过一个春夏秋冬。

2015年的夏天,黄莺莺在台北小巨蛋举办的“留住你我的故事”演唱会,这位与台湾唱片工业同时起飞的天后,出生于1951年的台湾莺歌,长于客家眷村,走红于70年代,淡出于90年代末期,完美的与互联网时期擦肩而过。

比起tracy晚了一代的张清芳阿芳,是台湾本省人,同年年底,她在小巨蛋举办了“芳华盛宴”演唱会,同样,这位植根于台湾本土的“东方不败”,也不太被大陆观众熟悉。

在《绵绵》里面,唐绵幸运地和那几万观众一起,观看了这两场现在看来珍贵无比的演唱会。

这两场经典演唱会,也构成了她和黎靖炜的爱情故事当中的小小部分。

那个时间,在内场,同样有一个女孩,看着这一切,看着唐绵,看着她与千万人一起的笑与泪。

所以,《绵绵》当中的一些文字,属于唐绵,也属于唐绵背后的“那个女孩”。

我认识“那个女孩”的时间,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是2015年的秋天。

那段时间,她告诉了我,关于她的一些小故事。

那些话语,吸引了我,陪我度过了那段忙碌的时光,我时常回想,怎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故事?也很想要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每天都很迫切。

我最后一次见她,是2015年的12月27日。

那一天的凌晨,有一点点冷,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告别,她就消失在了我的生命中。

那之后,我很想再联系到她,但我知道,不会再有可能。

不过,她的那些话,总是会在脑海中回荡,一直到今天,我的心中都有那个故事的位置,久久不能忘怀。

我想,她和她的那个他,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美好结局。

这两天,我翻了一下自己的文档,发现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我第一次动笔《绵绵》,是在2016年的8月,我从香港回家的当天晚上,那个时候,它就已经在我心中好几个月了。那一年的国庆节,我恰好没有出去旅游,就天天坐在电脑面前,所以尽管不知道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但我仍旧打了类似于随笔的初稿,差不多有叁四万字吧,没什么实质内容,但我知道因为那个讲故事的女孩,我自己非常想要完成它。

2017年的夏天,具体时间我也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出国培训的前一天,我所在的城市下了整整一天一夜的雨,滴滴答答响个不停,风雨微微,将我的窗帘撩动。我没理第二天的早班机,写到凌晨两叁点。我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床上的那个姿势,我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候的《绵绵》还不叫《绵绵》,叫《港都夜雨》,我取名字的时候,完全还不晓得有一首很好听的同名闽南语歌曲。当然,“唐绵”和“黎靖炜”也都还不叫这个名字,他们一个姓江,一个姓周,都很简单。如果记忆没有出差错,那一晚,是2020年前,我最后一次打开那个文档。

2018年、2019年,这两年我都特别忙,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国内,所以这个故事尽管偶尔会在我脑海中晃动,但在现实中,算是被我彻底搁置、暂时遗忘了。

2020年8月初,那段时间我终于有一丢丢得闲,不知道为什么,就忽然想到了这个未完的故事。8月10号上午,我的激情突然就上来,完全没有过多考虑,在ipad的某软件上,编辑了两个字“绵绵”,截图再剪裁一下,就成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封面。下午再一顿操作,很快就注册上传了这个故事。所以,《绵绵》上“po18”真的是源于我的激情和那个当下的冲动,如果那天没有那一股情绪在,我大概永远不会把它上传到任何平台,大概率会再次的半途而废。

也正是由于这种冲动,就像有些朋友知道的那样,“绵绵”这个名字起得相当随意,打开ipad编辑的时候,灵光一现出来的,和陈奕迅的那首歌并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在这之前,我只听说过有这首歌,却从来没听过。

不过,在名字确定之后,数章呈现出来之后,我也逐渐发现,这个随意起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这个故事是围绕唐绵、以唐绵的视角展开的。

所以,现在回望,故事当中的很多人物大概是“不完整”的。

当然,这里的不完整,是指相对于唐绵而言,我个人感觉,该交代的也交代得七七八八了。

我想写的,不止是爱情,还有我喜爱的那些元素,也差不多都写了,我还算比较满意。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日子一天天的过,有详有略,不可能每个人都被完整刻画,每一天都被完整记录——

人生,或许本来就需要留白吧?

除了故事本身,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当然,有很多朋友多半是随便看看,没有注意到——

其实文章里面包含着很多我的音乐偏好,《绵绵》的呈现过程,伴随着太多的歌曲。

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歌曲、香港电影,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一代人。

当中有一些歌,对于我来说,甚至已经和血液融合在了一起,或许现在看来,文中有它们,几乎是我的下意识。

其实,我说是写给我自己看,但自从我写出了之后,除了当天,自己便很少再回望。

现在随便想想,故事里面的歌曲,几乎涵盖了滚石、飞碟、上华、歌林、丰华、百代、宝丽金……上世纪台湾香港的一众唱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