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何以立县(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1841 字 1个月前

苏轼一帮人找到了王宁安,可是却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脸上刺字可不只是为了区分身份那么简单,如果官兵逃跑了,还可以根据刺字,把逃兵抓回来,严惩不贷。

换成了腰牌有什么用?

偷偷扔了就是,根本没法约束将士,所以办法根本不行。

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苏轼显得很失落。

突然在人群后面的吕惠卿挤了进来,他是福建人,个子不高,但长得很好看,神采飞扬,气度沉稳,比苏轼几个都大一些,平时不怎么说话,只是默默观察,是个十足的心机男。

今天他突然站了出来,“先生,学生斗胆请教,士兵为何会逃跑?”

“呵呵,你是明知故问啊,百姓都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重文轻武,武夫地位低下鄙陋,自然没人愿意干。”

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吕惠卿昂起头,迎着王宁安的目光,信心十足道:“先生,照这么说,问题不在刺字和腰牌,而是该不该把武夫看得那么低贱!”

王宁安眼前一亮,伸出了赞许的大拇指。

“很好,吉甫说出了问题的根本,武人干的是提着脑袋的活儿,承受着各方的嘲笑,还拿着微薄的粮饷,又经常被拖欠……试问,只要脑筋正常,谁能愿意投军?要么就是世代将门,要么就是遭了灾,没有出路的难民,还有就是被判充军的犯人,这也就是我大宋武人的主要来源了。”

王宁安本不想和他们多谈,说起来,六艺学堂的人多数还都是书香门第,仕宦门庭,和王宁安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究竟这帮小子会怎么看,谁也说不好。

“这不公平!”

最叛逆的苏轼突然叫了起来,或许是遗传了苏老泉的愤青,苏轼也是个小愤青,“武人怎么了?他们也是大宋的子民!要不是武人拼死征战,打败了辽寇,岁币之耻能解决吗?朝廷这样慢待武人,实在是太过分了!”

苏轼的鸣不平,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同,可也有人觉得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国策,延续了近百年,难道还要纵容武将,恢复到五代十国的状态吗?

有些人就想出言争辩,可是吕惠卿咳嗽了两声。

“朝廷的方略先放在一边,就说眼下的平县,虽然双方刚刚罢兵,辽国随时会反悔。朝廷这两年多救灾,弄得国库空虚,也拿不出钱募兵。想保护平县,就要靠咱们自己的力量!可偏偏轻视武人,又招募不到兵源。王先生,学生觉得这十分荒谬,普通人交往,尚且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我们需要武人,却还鄙视武人,这,这说得过去吗?”

韩宗武脸色凝重,“吉甫兄,你说要怎么办?”

“很简单,在平县,不能轻视武人,相反还要给武人优待!”

曾布有些迟疑,“那,那会不会出乱子?”

苏轼一拍他的肩头,“想什么呢,区区一个县而已,大宋朝有上千个县,能闹出什么动静!”

“也是……”曾布也不得不点头了。

就这样,大家伙七嘴八舌头,终于商量出了结果。

到了下午时分,新的招兵告示就贴了出去。

这一次招兵,不但取消了刺字,还规定每个兵卒发放木制腰牌,在上面刻上士兵的名字,所属的营盘,一旦丢失腰牌,要严惩。同时,持有腰牌,也享有优待,比如可以不用排队进城,可以送儿子免试入学,突发疾病,就医费用衙门负担一半……

告示贴出来,平县就炸了。

老天爷啊,当兵不再备受歧视,还成了香饽饽,好多良家子弟也跑了过来,黑压压的,队伍排出去老长,一眼望不到头。

这几个出主意的坏小子也惊呆了,要招兵不错,可不能全城的青年都过来啊!

他们紧急商量,把原来的军饷从一贯压到了500文,至于那些优待,也做了限制。另外也依照大宋征兵的办法,拟出来征兵的标准,比如要身高过五尺,体能过关,没有疾病,身家清白,不要游手好闲的懒汉,更不要打架斗殴的兵痞儿……

经过了好几天的忙活,征兵工作总算是正常运作起来,每天都要三五百名合格的年轻人加入平县的厢军。

王良璟除了官阶升上去之外,他的差遣也变了,一跃成为天雄军都统制,驻防沧州,平县等处。

为了保护榷场安全,王良璟手下管着十个营的厢军,满编为5000人,依照大宋的军队的尿性,不要奢望满编,能超过3000人,就该烧高香了。

可到了王家这儿,非但要满编,而且还不够用。

王宁安和老爹商量过来,兵当然越多越好,可是也必须足够精良,不能弄一堆乌合之众,凭白惹人注意,还没有战斗力。

爷俩商量之后,五千厢军不变,再新招募1000名效用士,加上原来的部曲,就达到了1500人。

别以为人不多,要真是把这些人武装起来,王家也就是仅次于折家和种家的将门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