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节(2 / 2)

儒道至圣 永恒之火 2562 字 1个月前

宗家或陈家任何一家失去一座荒城古地,都会影响众圣之位。

现在宗家如日中天,即便失去荒城古地,宗圣的排序也只是后退十几位,但景国陈家若失去荒城古地,会跌入排名最靠后的二十世家之列。

若是进入排名最靠后的二十世家,那么会受到惩罚,越靠后,惩罚越重。

相反,众圣之位越靠前,各世家所获得的好处越多,世家子弟在圣院的权力就越大。

宗圣世家的众圣之位是第十五。

不算虚圣,众圣殿共有九十八尊圣像,这还包括孔圣与六位亚圣。

若是不算这七家,那么宗圣世家在半圣世家中排名达到第八,这一直是宗家人的骄傲。

在陈观海最巅峰时期,陈圣世家能排在众圣之位前二十,但是自两界山大战受伤后,他很少顾及陈家,这就导致陈家势力快速收缩,导致在众圣之位上不断后退。

陈家人拼尽一切力量,只为让陈观海的圣像立于更前的位置,但随着陈观海长期不露面,陈家快速衰败,陈观海在众圣殿的位置越来越靠后。

尤其是最近两年,陈家摇摇欲坠,若是失去荒城古地一城,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一个宗家的进士向陈家隔空喊话,咄咄逼人。

在这篇文章的下面,几个宗家老读书人装模作样呵斥,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太过于放肆,区区一个进士岂能向陈圣世家要账。

一开始他们还说的像模像样,但后来几个宗家人逐渐暴露真实意图,他们一开始批评写这篇文章的宗家进士,但后来加了一句“陈圣世家誉满天下,岂会像你想得这般龌龊?若是输了,陈圣世家定然会将荒城送交宗家,不用你多嘴多舌!”

宗家人在文章下面一唱一和,不断挤兑陈家人,甚至还偶尔提及方运,影射方运无能,让陈家输掉这场赌局。

在文章下面,还有人提到荀家和孟家,因为当年孟家押了一座十寒古地的霜纹铁矿,赌方运能做到,而当时荀家大乱,反对方运的人居多,所以押了冰木湖,赌方运做不到。

无论是霜纹铁矿还是冰木湖,其价值都不下于一州之地,所以轰动人族。

不过,两家人很快回复,两家的赌约早就解除,不能为一个玩笑伤了和气。

陈家人没有回复宗家进士的文章,于是宗家人与一些跟陈圣世家或景国有旧怨的读书人,开始在文章下面冷嘲热讽,不断展开攻击。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些人攻击陈家是虚,攻击景国与方运才是实。

很快,有人做出答复。

“陈家定然会在今年内解决此事,不劳诸位费心。若陈家解决不了,那本圣亲自去荒城古地打下一城,然后交给你们宗家!”

答复者是方运。

论榜更加热闹,众多读书人开始议论方运这句话。

方运的官印很快被传书挤爆,很多人想知道内情。

方运放下官印,离开论榜,正要处理公文,却收到陈家家主陈铭鼎的传书。

“此事我们陈家本来准备冷处理,过几天就不会有人在乎,你倒好,竟然先于陈家开口,让事情闹得更大。”

“些许小事,不值得您关注。我只是不喜欢宗家人那副样子而已。”

“一座荒城,可不是什么小事,老夫还不至于视而不见。”

“你们准备如何对待此事?”方运问。

“其实……刚过了年,我们陈家内部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们的态度是,希望以其他财物代替荒城赔给宗家。但是,谈判了数个月,宗家始终不同意,我们陈家不得不放弃。离开一座荒城需要的时间太久,再加上……我承认我们一些陈家人不舍得,心有侥幸,所以故意减慢离城。结果你看到了,宗家人不耐烦了,开始攻击。”

“原来如此。你们也不差几日,就先别动了,等几天八月十五过了,再处理荒城之事。”

第1683章 颜域空求官

“你莫非有什么手段?”陈铭鼎传书询问。

“也不算什么手段,到时候您老就知道了。”方运道。

“好,那我等到八月十五。”

“对了,八月十五你若有空,可以来巴陵走一走,今年象州的中秋文会,将在巴陵城岳阳楼举办。”

“老夫尽量去,就算老夫去不了,也派一位陈家家老去捧场。”

方运与陈铭鼎谈完,又去看其余的传书。

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友人、同窗或熟人询问,都觉得方运突然贸然说这种话要小心,别被宗家找到把柄。

但是到了后面,有人传书给方运,让方运去论榜看看,宗家人又拿他说事。

方运进入了论榜一看,那个宗家进士重新写了一篇文章,历数那一场赌局中,方运导致一些世家输了多少。

陆陆续续参与对赌的众圣世家共有二十三家,其中一家与两家赌。

在这些年中,过半的众圣世家退出,但以宗圣为首的几个众圣世家并没有退出,一些虚圣家族与豪门也没有中止赌约。

文章举了一些即将输掉的赌注,包括一座荒城、圣元大陆的一处方圆三百里的封地、一颗完整的妖皇头颅、三件大儒文宝、十滴圣血、三十四枚延寿果、六十四枚生身果等等。

最后,文章写到,林林总总加一起,方运让各家族输掉了一件半圣文宝,这种人,不配入选四大才子之首。

这篇文章一出,数不清的人支持或反对。

反对者认为宗家人太无耻,此事虽然由方运引起,但那时候方运只是举人,根本无力左右豪门,更何况半圣世家,明显是那些世家找个借口对赌而已。说这是方运输掉,人身攻击的倾向太过严重,不应该是读书人说出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