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 / 2)

简妃传 圣手镇九州 2496 字 1个月前

太后犹豫一番后是同意了,又细细嘱咐:“你自个儿可要当心。”

书雪爽快的答应一声,因劝道:“这事儿还得瞒着汗阿玛,这家子的爷们儿全都死要面子,不管当初如何为公废私,让姑父表弟丧命、使姑母半生孀居却是实情,您要当面提了恐怕他脸上挂不住。”

太后完全赞同:“这个我当然知道,要不直接派人过去就是了,何必要你劳动?”

祖孙议定此事,太后明显欢快了不少,书雪即跪安回府安排出城事宜去了。

雅尔江阿听说此事后不免责备妻子:“大冷的天往城外跑,冻着了可怎么办?”

“我何时那般娇弱了!”书雪叮嘱丈夫,“本来想让你陪我去,可就怕惊动汗阿玛,你在家看好弘昊他们,我快去快回。”

雅尔江阿笑道:“让旁人听到这话,我倒像居家看门的小媳妇。”

书雪似笑非笑打量着“居家小媳妇”:“前儿在茗香居喝花酒的没你?谁家的小媳妇能干这种事?”

雅尔江阿尴尬了,讪讪笑了两声:“应酬,纯粹是应酬。”

“要不是应酬你早被休回娘家去了。”书雪对雅尔江阿在外面的交涉从不过问,但架不住耳报神尽职,有意无意总会听到一些不好的传言。

雅尔江阿笑过之后明显意识到这一点,心中把胤禟骂了个半死,只得腆着脸去搂娇妻:“我有艳冠天下的美貌媳妇,哪还有兴致去瞧别的女人。”

书雪轻啐一声:“没正经。”

事情虽然定下,雅尔江阿不敢大意,当晚即派人先行一步去收拾庄子,又预备马车、药材等物什,折腾许久方与书雪就寝。

第二天书雪如期出京,晌午天气还好,到了晚上竟絮絮扬扬飘起了雪花,初五这日更是冷气寒咧、肃风如刀,一夜之间将数十里郊原尽数冰封,几乎灭绝了生迹,书雪怕雅尔江阿记挂,一见下雪就派人回府报讯,好在庄子已提前烧了地龙,主仆几人倒没受什么委屈。

将至未时,书雪见朔风渐止,忙命下人带了纸扎香烛前去谒陵,说来也怪,书雪赶到公主墓时竟然完全寂静下来,虽然仍是凉气刺骨,终不及昨晚那般风头胜刺,主仆一行均感庆幸。

守陵小吏颇有怨怼之词,极不情愿的在前面引路,书雪见其神情怠慢,到了陵外便将人打发了回去,小吏巴不得一声,如获大赦般行礼告退,书雪暗暗叹息:内务府拨下的香烛例银恐怕很难花到正主身上。

将近陵殿,里面竟隐隐传来一丝哭声,几个丫鬟吓得毛骨悚然,忆画的脸都白了,书雪亦觉诧异,伸手示意众人静音,自个儿带着两个侍卫往前走了几步。

书雪摒声敛气,遥遥望见一个男子跪在墓前,又挪几步终于听到了他的诉说声:“额娘,儿子那二小子已经会坐了,等他长大了就按您的意思给二哥供奉香火,儿子又买了一亩好田,以后就安安分分耕读持家,忘记您的身份、忘记吴家的过往,一定不让您和阿玛忧心——”

☆、一七七、解倒悬恩施仇报

一七七、解倒悬恩施仇报

书雪受惊不小:这个人的身份可不简单。

跪着的男子觉察到有人进来后连忙起身回头,愕然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书雪想了一想,笑笑说:“这里葬着的恪纯公主与我的外祖父是从兄妹,按辈分是我的姑祖母,太后挂念公主膝下无嗣,特地命我来上香祭拜。”

男子眼中的敌意去了几分:“你是太后派来的?”

书雪颔首承认:“只没料到底下奴才对姑祖母如此怠慢,陵殿竟破败成这般模样。”

“世态炎凉。”男子忽而问道,“你是简亲王福晋?”

“你见过我?”书雪的反映比之前听到男子说的话还要意外。

“一是相貌,二是行事。”男子低下头,“我听说简亲王福晋行事洒脱,自不以俗礼为碍,即使太后有心也没哪个愿意顶风冒寒为一个隐匿多年的寡居公主辛苦,按辈分算恪纯公主又确是你的姑祖母,当然不难推断出你的身份。“

“有理。”书雪叹息一声,“不过我是白走一趟了,恐怕连太后都想不到恪纯公主有后人存世。”

“不!”男子微微一笑,“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公主在九泉之下见了你会高兴的。”

书雪环视寝殿,发现四周虽然有些破败,倒也十分洁净,不用猜也知道是眼前这位的手笔,当即命丫环焚香裱纸,亲到灵前磕头,男子从新跪倒,对着书雪还了一礼。

寂而礼毕,书雪低声问司棋:“带了多少银子?”

司棋回道:“只有十两银子、五两金子,还有一千两银票。”

书雪点点头:“都拿来。”

司棋诧异的将钱取了出来。

书雪看向男子:“我有一事想托付给您,请您万勿推辞。”

男子一怔:“福晋只管吩咐。”

书雪从司棋手上拿过银票:“来时太后叮嘱我给姑祖母整治陵园,这里共有一千两银子,就请您代劳了。”

男子看着书雪轻轻摇头:“果然名不虚传。”

书雪示意司棋连同金子一块儿递过去:“这几两金子算是您的车马之资。”

男子犹豫片刻后还是接下了:“恭敬不如从命。”

书雪又商议道:“过会儿我带您去见此处主事,只说您是奉太后懿旨照看公主陵寝,以后您要再来会便宜些,您意下如何?”

男子长揖为礼:“吴世霑谢过福晋高义。”

书雪恍若无闻:“还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男子会意:“草民熊恪。”

书雪点点头:“熊先生请。”

守陵小吏白得一锭银子赏钱,书雪又是以太后名义降旨,闻说后岂敢不应?二人各自告辞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