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节(2 / 2)

这样想着,马儒宵也觉得这个主意好了。

他点点头,跟个大人一样的,满脸正经:“如此甚好。”

于是,在马先生和林先生喝醉酒快乐放飞自我的时候,两个小辈已经成功碰头,还顺带着逛了逛马家的园子。

马儒宵是从母亲那里知道段青恩即将入县学,并且和自己住一间屋的,于是在逛园子的时候,他顺带也把县学的情况介绍了一下。

“先生们都十分严格,但从不藏私,也并不偏袒任何人,同窗们也都十分友善,平日里大家下了学都会去竹林那处一起吟诗作对。”

这是在隐晦的跟段青恩表达不用担心因为他家穷而遭到不公平对待了。

段青恩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马儒宵才又接着说道:“县学每一个月一小考,每三个月一大考,师弟可要注意,若是考不过,小考两次不过便不能再在县学念书,大考三次不过也是如此,每年都有许多同窗因为此规定而离开县学。”

这规定也是后来的县令慢慢摸索着订的。

毕竟县学县学,那是要认真读书的地方。

可历代的县令可没有第一任那么有钱,能自掏腰包去补贴这些穷学子,为了有钱运转和补贴穷学子,县学学费必须昂贵,而这也就造成了只有权贵人家才能有钱进县学。

这些钱对于穷人家来说是一辈子都不敢仰望的财富,可对于权贵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一开始,指定这个规则的县令只想着回血,结果等到一些权贵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好,把人送进县学后,就发现不得了了。

纨绔们自己没学好,还拉帮结派,带坏了原本挺好的孩子。

因为不喜欢念书,他们也看不上好好念书的穷学子,搞排挤,嘲讽,弄的穷学子们苦不堪言,却也只能为了继续入学而忍辱负重。

直到其中一个自尊心强的学生被搞毛了,直接去了县衙状告欺辱他的纨绔,县令才发现事情不对劲,连忙开始严查。

被查出来的纨绔们也都被家里一顿按着打。

他们把自家孩子送进县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好好学,好好念书,再结交人脉吗?

这年头,读书人的人脉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结交的,最容易便是因为大家在同一个学堂念书,朝夕相处,日夜相对,想要搞好关系太容易,最难则就是读书人都清高,还有人文人相轻的意思,弄个泛泛之交可以,若是想要更加亲近的,那就需要多下功夫了。

他们特地在这样好的年纪把自家孩子送过去,让他们结交人脉。

结果他们倒是好,不光没结交,还把人家给得罪了。

能够在这个小县城称得上是权贵的人家都不是什么蠢人,毕竟真蠢的早就被玩死了。

那一阵子,几乎每一个家中有不听话纨绔的人家都特地拿了礼,挨个的跟被他们冒犯过的学子们道歉。

他们是上,还没有功名的学子为下,再加上他们又是低声下气,好言好语的将过都归于在自己名下,又表示已经教训过了不孝子,这些学子们心里的怨恨也渐渐消去,倒是没记恨。

因此,这件事才能无声无息的过去。

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县令也把这件事放在了心里,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此类情况,他重新制定了一下规定。

所有的学子们,不管是交了钱的有钱学子,还是没交钱靠本事进来的穷学子,都得考试。

考中的留下,考不过的走人。

当然了,学费是不退的。

虽然这么制定了,但因为分级考,而且第一考基本上都不难,还是有大把的有钱人家把自家孩子送过来。

毕竟那点子学费对于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但若是儿子真的能在县学留下来,上进了,那就是大大的惊喜了。

于是,每次考试,都会有一批人被刷下去,基本上都是权贵人家的子弟,被强行送进来的那种。

不过马儒宵在用着干巴巴语调讲解完这段历史之后,还是又隐晦的补充了两句。

也还是有凭着真本事进来,结果考试时被刷下去学子的。

他隐晦当然是为了照顾段青恩心情,毕竟马儒宵已经入学几年了,虽然年纪小,但也见过不少人。

县学里,大部分像是段青恩这样家里穷的学子,都比起其他学子要敏感来的多。

比如说,在县学下学之后,会有半个时辰的活动时间,这半个时辰,学子们可以出去走动走动,有钱人家的学子不在乎这些钱,就会吆喝着一起出去吃顿饭他请客。

几乎九成的贫穷学子都不会应邀,而且也会跟有钱学子疏远下来。

这让这些不理解他们自尊心的有钱学子不太理解,并且心里也有点芥蒂。

本来嘛,他们也不在乎这些钱,就是觉得大家读书辛苦,想要帮着松散一下,又不要他们还回来,不去就不去,你跟我们疏远什么,请个客还请出错来了。

可实际上,穷学子只是不想欠着这个人情,也许有钱学子吃顿饭的饭钱就是他们家一年的收入,他们承担不起,而且本身自己就穷,若是再跟着蹭吃蹭喝,那不就是占人家便宜吗?

越是穷的人,就越是自卑敏感,他们就连拒绝的时候都是十分不好意思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自然会疏远。

这就是当贫富差距过大时的各种误会了。

就像是穷学子理解不了有钱学子不把钱当钱一样,有钱学子也理解不了穷学子竟然是为了不占自己便宜才疏远自己。

这么点子钱,哪来的便宜。

当然了,在马儒宵说的时候,他是不知道上面这些的,完全是段青恩从他隐晦,又充满暗示,又在各种事件上嘴动打了马赛克的讲述中自己猜出来的。

马儒宵虽然对段青恩很有礼貌,但也只是把这个小师弟当成了一个普通的,有点聪明的七岁小童。

于是隐晦讲解完之后,他表示:“等到了县学,师弟只需跟着我便好。”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