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吃过早饭的将士们,正在各自的营帐内,自习各自的功课。
下雨天,无法出操的时候,按照李家军的习惯,官兵们都要学习文化知识。每什的营帐里,人手一根木棍,大家围着识字最多的什长,一横一撇一捺的跟着习字。
在李家军中,将士们的文化知识水准,与其在军中的官职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原因其实很简单,条令上写的很清楚,逢晋升,必考试。
在晋升机制的指挥棒逼迫下,文化水平低的战士,哪怕个人武勇再强悍,顶多做到什长,也就算是到头了。
在大天朝的历史上,相对公平的科举,完全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唐朝的科举主要考试诗歌,所以,类似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层出不穷。
以前的高考,有句名言,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来流行公考之后,只要过了笔试和面试的独木桥,就等於端上了金饭碗,除非犯下大错误被双开,永不失业!
逼迫手下的官兵们学习文化知识,李中易其实有着很深的战略的思考,布局可谓是异常之深远!
战乱年代,冲早会过去的!
和平时期的军人,其地位必定会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而文官集团则逐渐会全面掌权。
比如说,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刘邦哪怕再恨他,为了击败项羽,也必须装作豪迈的说:何必封假齐王呢,要做就做真的。
等到西汉建立,政权稳固之后,韩信就被吕后骗入长乐宫,用乱枪戳死。
科教兴国,在官本位的社会,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却是李中易孜孜以求的强国之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愚民的政策后果,最终必然导致,当异族入侵时,老百姓都很麻木,关他们吊事?
这其中的逻辑异常可怕:老百姓永远都是被欺压的对象,被谁欺压,重要么?
逼着手下官兵读书习字,等将来到了晋升的天花板,军转或退伍之后,转业的军官们,其实可以充当各县、各亭和各村的学校山长或启蒙老师。
从农村的娃娃抓起,才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正确扫盲方式,必须常抓不懈!
在工业基础异常薄弱的当下,李中易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先逼着军器监的工匠们,努力提高国防科学技术水平,把科研队伍先拉起来,并持续不断的攀登科技之树。
然后,再利用各地办炼钢厂、烧砖厂、水泥厂、农具厂等各种工业厂的机会,将技术扩散开来。
办厂的核心,是科技和商业人才!
科举取士只考四书五经的弊端,可谓是根深蒂固,李中易出於稳定政局的考量,暂时无法废除科举。
但是,在以服从为天职的军队里,李中易完全可以另开一扇通向科技树的大门。
滂沱的雨幕之下,东城外驻军的大营里,朗朗的读书声,几乎盖过了雨点砸落地面的轰响声,仿佛此地不是以杀戮为职业的暴力机构,而是私塾学堂一般。
突然,军营的上空,响起紧急集合的军号声,“滴滴哒滴滴……”
“披上蓑衣,紧急集合!”营帐内的大小军官们,抓过蓑衣就往身上套,连声指挥部下们赶紧照做。
很快,超过万人的大营里,将士们已经集结完毕,等待着长官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