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潜伏爪牙管定予(1 / 2)

最才子 华西里 1283 字 16天前

怎么说呢,乡试第二场的考试照例是几道史论,考的是秀才们对历史的熟悉程度。

中国文人历来就是重世的习惯,修史也是一件国家姓的大工程。这才有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至于明成祖招解缙编《永乐大典》,康熙时重修《二十四史》都是动用了大量的国家资源。

当然,这个时空和真实历史有极大区别,但世人对历史的重视却是一个模样。

后世有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很多官员遇到事,处置时大多会依史书上的陈例借鉴。

所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得失。

即便在现代社会,不管是什么主意,不管是古月老大还是常凯申,治理国家,依旧是沿用历史上内圣外王那一套。除了儒家,任何外来的意识形态都不适合中国这片土壤。

所以,像乡试这种公务员考试,历史题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第二场考试的题目不多,只三道,可作起来却比较麻烦。

第一题:汉宣帝信赏必罚综核名实论。

第二题:张苍领主郡国上计论。

第三题:元代分封诸王论。

三道题,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题的综核名实,出处《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综就是综合;核,核实;名,名声;实,实际。意思是,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就是让考生写一篇论文,说明在治理地方的时候如何分析当务之急,又如何甄别不急之务,以便在工作中抓住重点。

第二题张苍领主郡国上计论中,张苍是秦汉时的历史人物,做过汉宣帝的宰相。这篇文章是让考生议论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度。

第三题则是讨论皇帝室诸王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得失。

这种题目说难也不难,大不了作文的时候拿儒家伦理往上一套子,写些空话套话,就能过关。反正大家也都是这么作的,考官也习惯了这种卷子。只需让审卷的挑不出错来就是了,至于能否拿高分,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如果真要认真答题,这种政论文章的题目实在太大,一写就是洋洋万言,才算酣畅尽至。可考卷篇幅有限,一不小心就写过了,没办法收尾。

对有心拿高分的秀才来说,却是很难。

吴节也没在这上面费太多的神,真若去请教国学大师,各人的观点不同,写出的答案也迥然有异,就算让他们坐在一起辩个三天三夜,也争不出一个结果。

他就偷了个懒,随手在题库里找了三篇文章,背了下来,胡乱地抄了上去。

反正乡试前两场的卷子占总分数的比例不大,只要最后一场的八股文写出彩来,就是一好百好。

当下,就在考舍里睡了一夜,第二曰起了个大早,不紧不慢地磨了墨,一个上午就把第一题给做完了。

作妥之后,他才叫了一声糟糕:这才一上午就把第一题给抄完了,接下来还有两天,时间不好打发。

所以,下午他也没急着动手,又睡了个午觉。然后生火泡茶,悠闲地坐了一下午。

等到第二曰,才又作了一题。

至于第三题,就留到最后一曰的上午吧。